南音要實現經濟效益,遠比其他戲曲種類難。
元宵佳節來臨,泉州中心市區新門街路段上,紅艷艷的花燈已經掛起來,南音藝苑里飄出了曼妙的南音樂,旁邊梨園劇團里買票進場的人數也不少,附近老人家牽著孫兒看看燈,聽聽曲,千年沉淀的古城文化氣息撲面而來。世界級、國家級的非遺都在這裊裊綿長的唱腔里,都在這一舉手一抬足的扮相上,在這回味無窮的一口茶香里。不過,在當今的市場經濟時代,如果缺乏有效的商業化運作手段,再優秀的文化也只是養在深閨無人識。對此,包括傳統戲曲、鐵觀音、香道等在內的泉州各界都一直在積極探索,尋找創新與傳承的最佳平衡點,欲將千年泉州韻鍛就的文化商品傳播到世界各地去。如何用商業手段演繹這部文化奏鳴曲,泉州在思考。
□早報記者 王宇靜/文 王柏峰/圖
慢板 傳承與創新在市場中磨合
尤春成,泉州市曲藝協會主席,退休前一度擔任泉州南音樂團的團長,見證了南音藝苑的建設,參與南音申報世界級非遺的過程。今年元宵節前,正月十二至十四,三天六場的“春奏神弦”南音大會唱組織工作便是由他具體負責的。
“各縣市區23隊報名,參演人數達數百人。”尤春成說,借著文都的這股東風,他們寄希望于通過大會唱的形式凝聚更多的人氣。離南音藝苑僅幾步之遙的梨園劇團也在元宵節前舉行相關的演出,不過他們采取的是售票制,票價不高,但上座率還可以。據悉,國內梨園戲的票友還特地從上海、廣州等地追到泉州來,觀看元宵節期間的文藝演出。
“2月6日首場演出,500多個座位都爆滿了。”福建省梨園劇團副團長張純吉說,和去年一樣,今年他們在三月份還會啟動每周六的固定售票演出,雖然距離市場收益還有一段距離,但是由于有省市兩級部門的財政補貼,加上勉強持平的票價,還是略有盈余的。
目前,除了梨園劇團的售票市場培育工作在堅持之外,高甲戲采取的是下鄉演出方式,木偶劇團則開拓了走出去售票的新渠道,而最難實現經濟效益的戲曲種類則是群眾基礎最廣、學唱者最多的南音。“這與南音的演繹形式有關,其他劇目都有可能展現一個完整的故事,可是南音就只是一曲曲的吟唱。”尤春成說,因此南音更多的是在走傳承的道路,想靠表演盈利仿佛還很遙遠。
據了解,目前所有的戲曲劇團都多了一塊“傳承中心”的牌子,泉州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蔡湘江稱,有了傳承二字,劇團自然也要承擔起更多的傳承任務,原本只需“憑良心去做”的傳承有了更具體的要求,比如每年必須搶救多少個老劇目,恢復多少個經典劇目等等。張純吉說,團里100多名演職人員,無論是團長還是普通演員,都有各自對應的傳承任務,比如像他這樣的高級職稱演員就必須做到每年恢復至少一個老劇目上臺展出。所幸的是,梨園劇團內不少退休的老師傅依然活躍在團里,他們的無私奉獻令更多的梨園老劇目得以保留和再現,比如近期恢復的《朱壽昌》及《郭華買胭脂》,便是老師傅依據自己早年的印象,扶助年輕演員恢復上演的。
“我們現在所做的不僅僅要保證劇團的生存和發展,更重要的是將這些傳統文化藝術發揚光大,向社會大眾進行推廣,而非簡單地將其視為賺錢工具。”泉州提線木偶劇團團長、提線木偶劇傳承中心主任王景賢的聲音代表了大多數泉州傳統戲曲從業者的心聲。
戲曲類的文化符號講究更多的是傳承,經營上的探索更多的還停留在依靠財政補助的階段上。可是另一類文化符號,鐵觀音千年茶香則更多的是在走商業道路的探索,多家茶企請明星代言,啟動全國甚至全球巡演,召開經銷商大會,店從國內開到巴黎街頭。鐵觀音的名聲隨著商業味道十足的市場運作,已經香飄四海。
來源:東南早報 責任編輯:傅少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