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由文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泉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開幕系列活動在福建省泉州市隆重舉辦,開啟建設影響東亞、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序幕。來自中國泉州、韓國光州和日本橫濱的嘉賓、學者、藝術家和媒體,在“東亞文化之都”活動框架下,進行文化交流與學術互動,對彼此傳統文化傳承成果、當代文化發展現狀、城市文化建設規劃等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元宵節期間,陸續舉辦的“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開幕系列活動突出“東亞意識、文化交融、彼此欣賞”的主題,不僅將泉州的文化氛
——“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開幕系列活動綜述
2月13日,由文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泉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開幕系列活動在福建省泉州市隆重舉辦,開啟建設影響東亞、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序幕。來自中國泉州、韓國光州和日本橫濱的嘉賓、學者、藝術家和媒體,在“東亞文化之都”活動框架下,進行文化交流與學術互動,對彼此傳統文化傳承成果、當代文化發展現狀、城市文化建設規劃等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元宵節期間,陸續舉辦的“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開幕系列活動突出“東亞意識、文化交融、彼此欣賞”的主題,不僅將泉州的文化氛圍推向一個新的高潮,更給韓日代表團嘉賓留下了深刻印象。
古城煥發青春閃亮國際舞臺
古老的建筑、古樸的民俗、久遠的戲曲……對于去過泉州的人而言,古香古色是這座城市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泉州,名勝古跡可謂星羅棋布,云集著一連串極負盛名的“中國之最”——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伊斯蘭圣墓,我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清凈寺,我國現存建筑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媽祖圣廟,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巖,原始建筑保留完整的唐代開元寺……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古跡如今仍然是泉州人生活密不可分的部分,老城區古老的道觀、寺廟和清真寺內信徒至今絡繹不絕。不僅如此,泉州人仍然沿襲著元宵節和端午節最古老的傳統慶祝方式。元宵節期間的燈會和民俗活動,每年都是泉州整個城市萬人空巷的盛會,而端午節石獅端午閩臺對渡的習俗如今仍然被很好地延續著,成為民間對臺文化交流重要的組成部分。古樸民俗的沿襲和保護也讓一系列古老的地方戲曲得以傳承至今——泉州提線木偶、泉州南音、泉州拍胸舞、梨園戲、高甲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至今仍然活躍在泉州大大小小的戲曲舞臺之上。
“我們現在可是‘東亞文化之都’呢!”記者無意中在元宵燈會上聽到這個高亢的聲音,這位操著本地口音的大姐,說話時的興奮勁兒讓人印象深刻。信步于泉州的街角巷弄,“東亞文化之都”的宣傳標語幾乎隨處可見,“東亞文化之都”的名號對于泉州人而言,是一份自豪與驕傲。
事實上,泉州自古就是中國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古港,早在唐代就是中國四大港口之一。如果說古港衰落后的數百年間,泉州是一個內斂、自持的城市,那么成為“東亞文化之都”的角色轉變,則給予了泉州一個更好地走向國際舞臺的機會。
日本東亞文化都市執行委員會副委員長佐佐木雅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泉州悠久的歷史和多彩的文化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相信‘東亞文化之都’活動能夠為泉州提供一個不錯的平臺,讓這里的文化能夠更好地傳播出去,這不僅能夠提升泉州的國際知名度,更能讓這里的民眾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提升文化認同和自豪感。”韓國光州文藝專場演出總導演樸善正(音)也表示:“泉州的古老戲曲能夠給人帶來很大震撼,提線木偶戲最讓我驚奇,這種表演形式是在韓國看不到的。我一定要把這個節目帶到光州去,韓國觀眾一定會喜歡。”
元宵節期間,“東亞文化之都·泉州”的形象宣傳片登上了美國紐約時報廣場的大屏幕,讓泉州“東亞文化之都”的形象通過這個“世界的十字路口”走向世界。
“海絲”起點再起航
傳統與創新共同綻放
透過“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開幕系列活動,足可看出泉州人打造東亞文化中心城市的魄力。這個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在新的歷史時期再次盛裝起航。
通過一系列演出、展覽和民俗活動,泉州人不僅將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展現在世人面前,更讓城市蘊藏著的創新潛力得到釋放的機會。
古城文化復興計劃正是泉州挖掘城市文化潛力的力作。2月14日,古城文化復興計劃在泉州西街舊面粉廠內舉行了啟動儀式。以西街片區改造為核心的古城文化復興計劃于此正式啟幕。據介紹,古城文化復興計劃將推動泉州古城“三片一線”核心區的整體保護開發項目。古城文化復興計劃擬重點實施西街片區的保護開發利用工作,以西街東片區的歷史文化街區為核心,打造泉州歷史文化名城“城市會客廳”和“市民文化家園”;以泉州當代藝術館項目為核心,把西街片區打造成泉州當代藝術展示中心和世界文化展示交流平臺;在保護古城文化生態、延續歷史文脈的前提下,逐步開發文化旅游資源,有機融入現代休閑、創意、藝術、音樂體驗、娛樂等元素,營造新型文化業態,打造文化旅游核心品牌。
“傳統與創新水乳相融的城市”——這是多位韓日嘉賓對泉州的印象。在“泉州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內展示的西街片區改造規劃模型和圖片,以及展廳投影中泉州古城的未來景象,讓這一印象得以深化。
舉行了古城文化復興計劃啟動儀式的西街舊面粉廠,白天還上演著泉州拍胸舞等民俗表演,夜間就變成了年輕人的世界——元宵節期間,泉州西街音樂節在這個舞臺上展示“泉州好聲音”的獨特魅力。而不遠處舉辦的“另一個緯度——泉州當代藝術展”則展示了14位泉州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吸引了大批泉州市民前來觀看。現代氣息濃厚的裝置藝術、繪畫等作品,彰顯出古城人追趕時代潮流的精神氣息。同樣在西街舊面粉廠舉辦的“弗蘭克·蓋里建筑大師作品暨泉州當代藝術館設計方案展”則讓泉州民眾和韓日嘉賓充滿期待,這位著名建筑大師將為古城量身打造獨具特色的世界級美術館。
創意元素如同跳動的音符,為古城帶來新的活力。經過進一步的摸索、研究,這些全新打造的、具有多元用途的創意園區必將成為推動泉州文化建設持續發展的重要積淀。
對外文化交流新舞臺東亞文化圈真情互動
2月15日,在泉州晉江戲劇中心上演的韓國光州文藝專場演出中,一曲混聲四重唱版的《大長今》主題曲引來現場陣陣掌聲,一些觀眾還情不自禁地跟著唱起了中文版。在2月14日舉行的日本橫濱文藝專場演出上,日本尺八與古箏的演奏組合也為泉州觀眾獻上了日本名曲《花》,而這首曲目正是周華健演唱的《花心》的原版,伴隨著悠揚動人的樂曲聲,觀眾同唱《花心》,將現場氣氛推至高潮。
韓國東亞文化之都促進委員會委員長鄭東采表示,2013年,光州、泉州、橫濱當選首屆“東亞文化之都”,為三個國家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機。他說,韓國、中國、日本三個距離相近的國家,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在亞洲都處于領先地位。
“歷史上三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存在不少差異和沖突。這應該成為過去,我認為彼此的不同,并不一定是負面的,三個國家可以求同存異,在競爭中尋求合作。”鄭東采說,“‘東亞文化之都’三城交流或許能成為求同存異的開端。”
“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開幕系列活動,已經為三市打造了全新的交流、互動平臺。
2月14日,“東亞文化之都·泉州”旅游文化大使網絡評選活動啟動儀式在泉州舉辦,活動面向全國展開,公開征集、評選3名旅游文化大使,持續擴大泉州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與此同時,光州、橫濱也將各自推選出自己的旅游文化大使,推動三市今后在旅游文化方面的交流。同日,泉州、光州、橫濱三市新聞媒體交流互訪活動也正式啟動,來自韓國《世界日報》、《南道日報》和MBC電視臺的媒體代表,來自日本神奈川新聞社、日本電視臺等媒體的代表與泉州電視臺、《泉州晚報》等當地媒體的代表共同探討三市媒體交流、互動的相關事宜,并共同簽署新聞合作備忘錄。此外,在西街舊面粉廠的文創集市上,中韓日的特色產品成為亮點,來自韓日的人偶、錢包、壁畫等特色產品吸引眾多民眾把玩、購買。
共同提煉亞洲價值,傳播東亞文化精神——“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開幕系列活動取得了很好的階段性成果,在這一年中,“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將在三國的三座城市持續展開,相信這個以“共生、和諧、創新”為理念的活動,必將為東亞文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記者 宋佳烜)(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宋佳烜攝)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