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13世界閩南文化節在福建泉州舉行,來自38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感受了閩南文化的精彩;8月,在文化部主辦的中國首屆“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中,泉州從眾多入圍城市中脫穎而出,當選為我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年底,泉州水下考古保護與研究中心將告成立……
泉州,每個日子都有新鮮力量讓文化拔節生長。以文興業、以文塑城,處處彰顯著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
閩南文化:從“實驗區”到“保護區”
今年2月,文化部批準實施《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此舉距2007年6月文化部正式批準設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走過了近6年時間。從“保護實驗區”到“保護區”,以泉州為代表的閩南文化進入了新階段。
“漲海聲中萬國商”,泉州曾是唐宋元時期的國際性大都市、“東方第一大港”。如今,它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全球首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為泉州留下了眾多文化遺產,全市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31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也有31處,其中泉州南音、提線木偶等四個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
目前,泉州擁有國家、省、市、縣各級非遺項目565項。為了保護“非遺”,泉州構建起四級閩南文化保護網絡,在大中專院校開設專業課程,實施傳統文化進校園工程,培養“非遺”人才。同時利用傳統民俗文化節日和各種有利契機,舉辦多屆閩南文化節、國際南音大會唱、“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等各種民俗文化活動。
公共文化服務:從政府到社會
12月15日晚,“追尋海絲史跡”文化進社區晚會在泉州豐澤區少林社區舉行。“如今在我們社區,天天有歌聲,周周有電影,月月有演出,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了。”少林社區居委會主任王純真開心地對記者說。
從城市到鄉村,泉州細細編織了一張文化惠民之網:2011年以來,全市文化體育傳媒經費達15億元,年均增長超過25%,遠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將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文藝精品創作量、人均公共圖書擁有量等納入各級政績考核指標;全市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公共電子閱覽室,行政村“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點均實現100%覆蓋;實施“萬千百十”文化惠民服務工程,每年送萬場戲、千場文藝培訓輔導、百部數字電影、十個流動圖書點下鄉,全市全年各級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兩萬場以上。
泉州市還努力構建以政府為主導、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格局。今年以來,全市社會力量舉辦文化活動2000多場。全市活躍著近700個業余文藝社團,集聚了兩萬多名業余文藝骨干。
“東亞文化之都”:從海內到海外
今年8月26日,泉州當選“東亞文化之都”。
早在公元9世紀前后,泉州與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貿易關系已非常密切。豐富的貿易史料留存,印證了泉州在東亞文化圈中所發揮的交流中心作用。
如今的泉州文化,“走出去”的力度更是空前。近年來,泉州先后組織130個文化團組2108人次,赴日本、韓國、美國、法國等33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與合作。僅泉州市木偶劇團,就21次赴日、7次赴韓演出交流。
在收獲“東亞文化之都”這張名片的同時,泉州也接下了新課題——如何借助文化的力量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創新轉型,推動長遠發展?泉州市委書記黃少萍表示:“‘東亞文化之都’是以國家名義評選出來,代表國家形象。相應地,我們要承擔起展示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和建設成就,傳播中國文化藝術、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的責任。”
黃少萍說,目前,泉州已成立“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建設發展委員會,確立了發展目標和實施方案,突出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融合發展,努力打造立足東亞、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為此,泉州將啟動“古城文化復興計劃”,實施“全域文化資源提升聯動方案”,并將加快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光明日報記者 高建進 光明日報通訊員 康成林)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