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婕卉、黃蓉
泉臺文創園
都為城市注入活力
隨著時代變遷,大城市的產業面臨轉型升級,因而衍生出閑置的舊工廠、倉庫等問題。為了使這些老舊空間得到再利用,近年來很多地方把閑置空間改建為“替代空間”。“替代空間”的概念源于西方,其中最流行和最引人注目的形式,是廢棄廠房和倉庫成為當代藝術展覽的場所。這次泉州行,我們參觀了源和1916文化創意園區,而在臺灣南部,也有一片經營得有聲有色的文創園地——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同樣都是南方城市,泉州和高雄的文創園區,不但為城市注入一股年輕活力,也提升了居民的文藝素養。
源和1916在開幕時制訂了“青年創新藝術家發現計劃”,推廣、發展當代藝術,并促進年輕藝術家的交流與互動,幫助藝術家與市場接軌。
高雄的駁二藝術特區,原為碼頭旁專門儲放魚粉與砂糖的倉庫。隨著時代的變遷,倉庫漸漸成為荒廢的空屋。2001年,一群熱心的文藝界人士聯合起來,成立駁二藝術發展協會,致力于推動人文藝術活動,使駁二藝術特區成為臺灣南部的人文藝術基地。
2006年,高雄市政府部門接手管理駁二藝術特區,陸續舉辦好漢玩字節、貨柜藝術節、高雄設計節等活動,以及各式各樣的展覽與小劇場,漸漸地提升了駁二在全臺灣的知名度,吸引越來越多人參觀。除了展演活動外,過去港口邊運送貨物的西臨港線鐵道,經過改造,成為高雄最熱門的自行車道。
(圖片由臺灣學生提供)
來源:東南早報 責任編輯:艾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