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專題-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 > 內容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情況

http://m.vixenlinks.com 【泉州文化產業網】 時間:2014-02-13

  泉州南音

  啟動“中國泉州南音年”;舉辦九屆中國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海內外20多個南音團體參加;廣泛征集南音文物,創建“泉州南音·戲曲藝術陳列館”; 征集南音海外孤本,出版南音指、譜、曲本;南音進入全市中小學,編印《泉州南音教程》,泉州師院從開設南音專業本科,進而創辦泉州南音學院。

  泉州北管

  組織北管老藝人錄制《泉港北管》傳統曲牌、VCD光盤3張,曲牌100多首;在泉港區莊重文實驗小學設立北管培訓基地,傳授演唱、演奏技法,培養后繼人才;舉辦北管音樂會;編寫《泉港北管音樂》和《泉港北管》校本教材等。

  泉州拍胸舞

  結合市、區各種文化活動,積極為“拍胸舞”提供表演平臺,組織培訓排練,提高表演水平;多次組織“拍胸舞”參加國際性、全國性活動,擴大其影響和知名度;在浮橋的石筍公園建立“拍胸舞”浮雕,加大宣傳力度;在泉州第十五中學建立“拍胸舞”活動小組,進了校園,并制定活動方案,培養后繼人才。

  梨園戲

  2005年以來取得市政府重視、支持,為梨園劇團增編,建設梨園古典劇院;聘請老藝人及退休人員,協作劇團搶救、整理、上演梨園戲優秀傳統劇目10余臺,并且對劇團人員進行傳授;委托藝術院校開設梨園戲表演、器樂演奏專業,招收學員,并積極選送劇團各部門人員到高等藝術院校進修,建立較為全面的藝術人才梯隊;與福建省藝術研究所合作,搶救性的拍攝梨園戲傳統劇目30臺、傳統折子戲10臺、梨園戲老藝人藝術資料30臺。

  高甲戲

  搜集整理了高甲戲表演藝術套路43套,并對個別劇目進行精心編排、錄音、錄像,制成光盤保存;舉辦“高甲戲表演藝術研討會”,對高甲戲表演藝術作了深層次的探討,推動高甲戲表演藝術的繼承和發揚;設立“高甲戲文獻陳列室”、“高甲戲藝術檔案室”,保護、保存了劇種和劇團的珍貴資料;在泉州藝校設立高甲戲專業班,培養人才;搶救拍攝了部分名老藝人的表演藝術、行當。

  木偶戲

  (泉州提線木偶戲)舉辦三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極大提升泉州傀儡戲的國際影響力;搶救、復排,及至公演大型宗教民俗劇《目連救母》全簿;創作演出《火焰山》、《古藝新姿活傀儡》、《中國傀儡戲版<欽差大臣>》等優秀劇節目,數十次在國內外重大賽事中獲獎,并屢次出訪、交流訪演,贏得廣泛國內外聲譽;先后以“團帶班”、舉辦福建藝校泉州木偶班等形式招收傳承人才,培養青年專業人才,充實泉州市木偶劇團的傳承人才隊伍;配合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等單位,編輯、撰寫、校訂出版了《泉州木偶藝術》、《泉州傀儡藝術概述》、《傀儡戲<目連>全簿》、《傀儡戲·落籠簿》(上、中、下三卷)、《傀儡戲基本線規圖像》、《傀儡戲音樂曲牌》等文集與專著。

  木偶戲

  (晉江布袋木偶戲)

  組織老藝人對民國時期抄錄的布袋戲傳統劇目50多個,進行部分的文字整理,并錄像歸檔;加大保護宣傳力度,開拓活動機會與場所,開辟演出市場;創排少兒劇,定期為少兒演出,培養下一代對傳統藝術認同感;實施人才培養和保護計劃,有利于保存劇種,開拓工作;晉江市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為劇團建設新團址、排練廳,并逐年增加經費。

  打城戲

  全面搜集、整理打城戲資料并立檔;市政府重視和扶持保護打城戲,每年重要大型文化活動和戲劇展演,都安排打城戲專場演出;支持打城戲劇團赴伊朗、印度、日本、臺灣等地參加戲劇節演出,擴大打城戲的國際影響力;建立打城戲傳習所,搶救打城戲傳統劇目,在泉州藝校開設打城戲劇種培訓班。

  高甲戲(柯派)

  引進專家對柯派高甲戲丑行表演藝術進行全面研究并制定保護措施和繼承發展戰略;聘任柯派傳承人賴宗卯為劇團顧問,著手記錄柯派傳統劇目和表演程式;對柯派丑行表演藝術傳統劇目、傳統音樂曲牌、表演程式進行整理、歸類、存檔,建立藝術檔案資料;實施人才培養和保護計劃,保存劇種,培訓后繼人才;晉江市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搶救和保護柯派高甲戲丑行表演藝術,為劇團建設新團址、排練廳,并逐年增加經費。

  五祖拳

  開展普查,整理記錄南少林武術拳種、拳法和套路;組織國際南少林武術大賽、演武大會、武術夏令營;編創五祖拳操作為中、小學課間操,推動南少林武術進課堂;召開南少林武術研討會、整理出版泉州南少林武術資料,匯集了20多各國家和地區五祖拳傳人和研究者的資料和文章,達40多萬字,出版《五祖門研究》。

  惠安石雕

  確立了“保存傳統特色、吸納現代技藝、帶動產業升級、促進總量增長”的保護和發展思路;發揚光大傳統石雕文化,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帶動石雕藝術的商品化和石雕產品的藝術化;舉辦惠安石文化節,國家級、國際性石木雕大獎賽以及相關的雕塑論壇和雕塑作品展,并穿插舉辦中國惠安傳統雕刻大賽和中國惠安石雕石材國際展示會等大型經貿藝術活動;建設中華石雕工藝博覽園和集旅游、觀光、商貿、創作、產品展示為一體的“中國雕藝城”以及石雕藝術景觀長廊;成立石雕石材同業公會和惠安雕刻藝術研究會,加大對石雕產業的扶持力度。

  燈彩(泉州花燈)

  全面開展泉州花燈普查工作,征集花燈發展史料,研究花燈制作工藝種類,整理歸檔;以政府行為,舉辦元宵大型燈會;積極扶持花燈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把花燈作為對外文化交流項目,使花燈走出國門,提高泉州花燈的知名度;泉州藝校開設花燈欣賞課,對年輕一代傳授泉州傳統花燈藝術;推動泉州花燈進入中、小學校園活動,舉行青少年花燈制作比賽;出版泉州花燈研究書籍。

  剪紙

  (泉州〈李堯寶〉刻紙)收集李堯寶刻紙、料絲燈遺作,創立李堯寶刻紙、料絲藝術展示室;加強宣傳力度,為李堯寶刻紙和料絲燈提供展示平臺,推薦參加各級旅游紀念品、工藝品大賽,努力擴大李堯寶刻紙藝術的影響;鼓勵李氏傳承人創設李堯寶刻紙、料絲燈工作室,制作生產李堯寶刻紙、料絲燈產品;出版李堯寶刻紙作品集;支持在泉州六中設立李堯寶刻紙傳習所,做好傳、幫、帶。

  木偶頭雕刻

  (江加走木偶頭雕刻)廣泛調查、記錄江加走木偶頭雕刻技藝,搜集、展示、保存散落民間的部份江加走珍貴傳統木偶頭、服飾盔帽作品,保護江加走木偶頭雕刻遺作;多次舉辦民間工藝品設計大賽、旅游紀念品設計大獎賽,大力推介包括江加走木偶頭雕刻在內的泉州民間美術工藝品、紀念品;設立江加走木偶頭雕刻傳習所,扶持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

  永春紙織畫

  運用知識產權,嚴防假冒、偽劣紙織畫作品面市,申請紙織畫專利;建設永春紙織畫研究院,設立固定展廳,舉辦紙織畫展覽,走向社會,擴大影響;在海內外舉辦紙織畫展覽,開拓市場,發展永春紙織畫文化產業;注重繼承紙織畫傳統技法傳承研究,培養紙織畫人才,繼承、發揚永春紙織畫藝術。

  德化瓷燒制技藝

  開展民族民間陶瓷文化的全面普查、確認、登記、立檔,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從事德化窯民間陶瓷工藝資料的收集、整理、研究、保護、利用工作,建立能夠全面反映德化縣陶瓷文化基本面貌的檔案資料數據庫;采取政府扶持、社會和民間投入、市場運作等辦法建設德化瓷雕塑工藝保護項目的活動陣地、設施;設立德化縣陶瓷博物館、德化陶瓷學院等事業單位,依托德化陶瓷博物館,作為瓷雕塑工藝創作基地;出版《德化瓷史與德化窯》、《德化瓷研究文集》、《德化陶瓷歷史人物》、《德化民窯青花》、《德化窯》、《德化窯瓷》、《德化窯(明代)》、《德化陶瓷研究論文集》、《德化青花五彩大全》等專著。

  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

  開展針對水密隔艙技藝及傳統木帆船的田野調查和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保存傳統木帆船的工藝、技術、工具、建造過程等;聘請有關專家、學者到深滬鎮對水密隔艙制造技術進行研討和指導保護工作;在深滬鎮文化中心建設“船模館”,陳列有深滬代表性木帆船模型七艘;扶持由陳芳財師傅領銜建造長15.6米的仿明代古木帆船“太平公主號”; 保護身懷絕技的造船師傅,培養掌握傳統木帆船建造技術的接班人。

  烏龍茶制作技藝

  (鐵觀音制作技藝)在鳳山公園設立茶葉博覽廳,在中國茶都—安溪全國茶葉批發市場設立中國烏龍茶廳,展示鐵觀音制作技藝;成立茶藝表演藝術團,舉辦安溪鐵觀音制作茶王賽;拍攝制作多種版本的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光盤、影集、錄音帶,出版《安溪鐵觀音》等4本圖書;安溪縣委、縣政府每年組織實施萬人鐵觀音制作技術培訓工程,在全縣各鄉鎮巡回傳授技術;將安溪烏龍茶(鐵觀音)制作工藝編成地方教材,進入安溪縣小學、中學、職業中專課堂。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泉州楊阿苗民居營造技藝)

  鯉城區政府撥專款對楊阿苗故居進行保護性維修,楊阿苗民居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收集和記錄整理楊阿苗民居的建筑裝飾藝術等資料,展示包括閩南民居在內的南建筑歷史資料和實物構件;舉辦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學術探討、培訓,扶持傳承人開展傳承工作。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惠安傳統建筑營造技藝)

  惠安縣文物部門不定期開展對全縣古建筑進行普查登記工作,劃定保護范圍,建立文物檔案;組建惠安古建筑工程公司,開展古建筑工程施工、設計人才的培養和資質認定;搜集整理惠安傳統建筑的名匠名師的相關資料,建立名匠名師的代表作品檔案資料;規范古建修繕,實施人才培養計劃。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南安蔡氏古民居營造技藝)

  收集、記錄和保護有關蔡氏古民居群建筑技藝的技術資料、歷史資料;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出版相關書籍和音像制品,保存古民居群營造技藝資料;扶持和鼓勵泉州各地閩南民居建筑技藝的傳承人開展傳承工作。

  中醫養生

  (靈源萬應茶)

  建立靈源萬應茶原料種植基地,保證原材料供應,完善產業鏈結構;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改良和創新傳統制作工藝;建立科學的營銷體系,加大品牌宣傳和保護力度,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加快人才引進和培養步伐,注重在傳承中創新,讓中華老字號煥發新的活力;加快培訓步伐,完成新老接替,培養自己的工藝傳承技術人員。

  惠安女服飾

  組織“惠東風情”民俗服飾表演隊、排練“惠女服飾表演”節目參加相關文化演出、文藝踩街,展示惠女服飾;建成“惠東婦女服飾民俗陳列館”,陳列了崇武、山霞、凈峰、小岞自清末至今近百年各時期的惠安女服飾數百件;多次組織“惠女風情”攝影采風活動并通過國家郵政總局發行“惠女服飾明信片”;建設惠女廣場、崇武文化廣場、崇武西沙灣惠女民俗風情園,規劃建設大岞、小岞惠女風情保育區;出版有關惠安女服飾的研究論文專著。

  元宵節

  (泉州鬧元宵習俗)

  泉州市政府每年舉辦元宵節大型燈會和文藝踩街(歌吹漫步)等活動,各縣、市、區廣泛參與;利用各種媒體加大宣傳泉州元宵節的民俗和歷史文化內涵;復蘇民俗,包括送燈、賞燈、游燈,祭祖、應節食品元宵丸等;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元宵丸制作技藝在民間廣泛傳承,并有專業戶、企業進行專業化生產,進入超市。

  元宵節(閩臺東石燈俗)組織專門人員,對東石數宮燈活動進行搶救性整理;成立東石嘉應廟董事會,制定三公宮“數宮燈”民俗保護五年規劃,由董事會牽頭籌集資金、開展活動,引導民間傳承;組織閩臺東石數宮燈活動,并進行實況錄像;組織專家研討,進一步挖掘閩臺東石燈俗的文化內涵,推動兩岸文化認同,經貿交流活躍。

  燈會(南安英都拔拔燈)

  深入開展普查,挖掘英都拔拔燈的歷史文化內涵;訪問老藝人,調查、搶救性發掘英都拔拔燈活動中的車鼓舞、花鼓唱二項曲藝演唱形式,組織演唱班子,恢復活動,并引導參加其他喜慶場合或喪殯等俗事活動,增強活力;加強引導,讓拔拔燈活動返樸歸真,恢復古樸、粗獷的原生態狀況,組織大型仿古拔拔燈活動。

  蟳埔女習俗組織專家、學者深入蟳埔,挖掘采集民俗風情,搶救挖掘“蟳埔女”習俗;把“蟳埔女”民俗風情和蚵殼厝保護較好的區域納入整治保護規劃,使現存的蚵殼厝群得以保存原貌;加大 “蟳埔女”民俗風情的宣傳力度,與各新聞媒體聯辦宣傳蟳埔民俗文化風情,發行蟳埔女紀念郵票;舉辦蟳埔女服飾制作大賽、蟳埔采風作品展及出版畫冊;組織引導蟳埔媽祖巡香活動;舉辦“蟳埔女”頭飾服飾培訓班,在中小學校組織女生學會“蟳埔女”頭飾制作。

  端午節

  (安海嗦啰嗹習俗)

  開展安海嗦啰嗹普查工作,將普查所獲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存檔;成立安海鎮“嗦口羅口連”協會、安海采蓮指導隊,指導規范各境埔采蓮隊活動;建立霽云境、媽祖宮、玄壇宮、明義境、西河境、西宮、三公境、興勝境、上帝宮等9個原生態文化保護區域;舉辦一年一度的“嗦口羅口連”民俗文化節;以養正中心小學作為試點學校,把安海嗦啰嗹習俗列為晉江市“鄉土文化進校園”活動重點項目。

  端午節

  (石獅端午閩臺對渡習俗)

  普查,整理對渡習俗規儀,探討和弘揚對渡文化,整理相關歷史資料,加強與鹿港方面的交流合作;保護和開發閩臺對渡史跡,保護對渡碑以及其他與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與對渡有關文物古跡,保護端午蚶江對渡習俗的地理歷史氛圍;舉辦閩臺對渡學術討論會、對渡文化活動周,舉辦石獅端午閩臺對渡暨蚶江海上潑水節活動;編排“海上潑水節”民間舞蹈,組織對外演出活動,擴大其影響力。

  民間信俗

  (清水祖師信俗)

  清水巖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單位;在清水巖召開首屆海峽兩岸“清水祖師文化學術研討會”; 舉行首屆海內外清水祖師文化交流會,促進海內外鄉親聯誼,弘揚清水祖師文化;舉行 “清水巖之聲”征歌大賽、“清水巖杯” 卡拉OK青年歌手賽,拍攝制作了“清水巖之聲”音樂風光片;成立安溪縣清水祖師文化研究會,出版《清水祖師文化研究》;編著出版《清水巖志》、《閩臺清水祖師文化研究文集》。

  2004年我市被文化部、財政部命名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綜合性試點。

  2007年獲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稱號。

  泉州木偶劇團被“聯合國南南合作網示范基地”命名為“木偶藝術項目示范基地”。

來源:泉州文化產業網 責任編輯:阮李理

延伸閱讀

欧美日韩精品亚洲综合中文一区,九色在线精品视频,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精品,久久久久青草太香综合精品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首页 | 亚洲全高清久久久久 | 亚洲欧美久久夜夜潮 | 亚洲熟女精品不卡一区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男同 | 亚洲Av每日更新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