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臺辦獲悉,2009年我市與臺灣雙向交流項目共計94項3299人次,交流項目以文化、民俗為主,涵蓋文教、體育、學術、衛生、口岸、旅游、科技等領域,泉臺文化大交流的態勢初步形成。
泉州大學生首次赴臺學習
2009年我市高校考察團首次赴臺,7所高校與臺灣對應學校建立雙向交流關系,4所高校與臺灣高校開展人才培養培訓合作,其中黎明職業大學、泉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5個項目被省教育廳確定為閩臺高職院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
同樣引人注目的是,我市選派的首批大學生于去年赴臺學習,其中黎明職業大學分別選派10名學生赴臺灣朝陽科技大學、6名學生赴臺灣建國科技大學學習,泉州醫高專2名學生赴臺灣美和技術學院學習。
“泉—金—臺”旅游產品捆綁銷售
旅游合作方面同樣碩果累累,“海峽”旅游成為兩岸旅游業界共同關注的焦點。去年,泉州赴臺(含金、馬、澎等地)旅游人數計1.3772萬人。截至去年底,我市累計共有4.6995萬人赴臺(含金、馬、澎等地)旅游。
為了把臺灣旅游客源吸引到祖籍地來,市旅游部門組成大型旅游推介團赴臺參加2009臺北兩岸觀光博覽會,泉州豐富的旅游資源讓“祖地游”這一特色招牌熠熠生輝。
去年,由我市對臺旅游組團社開展的“百萬游客海峽行”大型促銷活動,在國內十余個大中城市掀起了“泉州—金門—臺灣”旅游產品推介熱潮。泉州市旅游協會與臺南縣旅游發展協會簽署的《建立旅游市場合作與交流關系協議書》則讓泉臺旅游合作前景日漸明晰。
泉州臺中港口攜手發展
兩岸直接“三通”的順利實現吹響了泉臺客貨運大發展的沖鋒號角。泉金客運航線全年共運行1668航次,運載旅客8.6161萬人次。全市去年實現貨運對臺直航805航次、貨物57.97萬噸、價值2401萬多美元。
在此基礎上,我市對臺貿易穩步增長,去年完成對臺小額貿易3295.15萬美元。其中閩臺農產品市場經金門中轉臺灣水果到石井交易101航次,讓泉州人民享受到190.29噸臺灣水果帶來的甘甜。
不僅如此,去年,圍頭港區“公共保稅倉庫”已獲廈門海關同意,5600平方米進口保稅倉庫、出口監管倉庫已建成。隨之成立的福建圍頭物流有限公司為推動泉州港與臺灣本島海上貨運直航朝常態化發展夯實了基礎。泉臺交通業界的合作也已提上日程,我市與臺中兩地港務部門建立起港口合作關系,將采取點對點、港對港、園區對園區、產業對產業的方式,開展交流合作。
來源:泉州網 責任編輯:阮李理